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愛滋病檢查 血液傳染

愛滋病檢查 血液傳染
priscilla-du-preez-9e4n5-xvvbg-unsplash.jpg
hiv 、 愛滋簡介
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一種病毒,中文稱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愛滋病毒有三大傳染途徑:
  1. 性行為傳染:與感染愛滋病毒感染者發生口腔、肛門、陰道等方式之性交或其他體液交換時,均有受感染的可能。
  2. 血液傳染:
    (1)輸進或接觸被愛滋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製劑。
    (2)與感染愛滋病毒之靜脈藥癮者共用注射針頭、針筒。
    (3)接受愛滋病毒感染者之器官移植。
  3. 母子垂直感染:嬰兒也會由其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在妊娠期、生產期、或因授乳而得到愛滋病毒。
愛滋病毒進到人體內後,會經由血液帶至全身,並破壞人類免疫系統中具有CD4模組的免疫細胞(簡稱CD4細胞)。當愛滋病毒病毒進入CD4細胞後,會進行複製,並破壞CD4細胞。當血液中的病毒數量越來越多時,CD4細胞的數量則會逐漸減少,造成身體免疫力的下降。當體內專職抵禦感染的CD4細胞數量因HIV病毒而降低至小於200 cells/mm3時,便到達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狀態,也就是一般所說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此外,當愛滋病毒感染者產生特定的疾病,也就是因免疫系統能力下降而發生伺機性感染(因免疫力減弱,而有"機會"發生感染)時,亦稱為AIDS。
愛滋病檢查 血液傳染
一、匿名篩檢是準確、注重隱私且免費的,定期做匿名篩檢,面對自己,就是愛自己。 二、若對自己本身健康狀況不明瞭者,可預約至醫院做匿名篩檢諮詢,同時至匿名諮詢網進行風險評估(http://hiva.cdc.gov.tw/);各匿名篩檢點服務地點名單請參考下方附件。 三、另外,除匿名篩檢點外,亦可參考在家愛滋自我篩檢(https://hiva.cdc.gov.tw/oraltest/)取得篩檢服務。 四、愛滋病毒篩檢對象及頻率: 有性行為者,建議至少進行1次篩檢。 有無套性行為者,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篩檢。 若有感染風險行為(如與人共用針具、多重性伴侶、合併使用成癮性藥物、感染性病等),則建議每3至6個月篩檢1次。 五、全台匿名篩檢醫院分布:
英國公共衛生部日前公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間,15至24歲的年輕族群,有14.4萬人被診斷性傳染病,平均4分鐘就有一個年輕人確診為衣原體感染或淋病;美國也有同樣的情況,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截至2017年止,美國人罹患性傳染病的比例是「全球最高」,而且染病比例連續4年呈現成長狀態。在台灣,性病傳播也是值得正視的議題,根據我國疾病管制署統計,2017年病例數最多的前5大法定傳染病分別是梅毒、結核病、淋病、HIV感染(含母子垂直感染疑似個案)、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其中,性病囊括4項。近年來,透過疾管署各項防疫措施,愛滋感染情形已獲控制,新增感染人數已下降,但梅毒、淋病還是呈現上升趨勢。梅毒是古老的性傳染疾病,至今仍在全世界盛行。國內2015年梅毒通報病例數為7,471人;2016年增加至8,725人。梅毒好發年齡為25~39歲,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約4:1。淋病感染也有攀升的趨勢,過去20年來,全球流行率有上升之情形,台灣亦然,國內2015年淋病通報病例數為3,587人;2016年則為4,469人;好發年齡為25~39歲,男女比約13:1。梅毒與淋病除了感染人數增加,還有「抗藥性」的問題,也就是第一線抗生素失效必須用到第二線、第三線,讓治療變得更為棘手。肺結核:在資源不足的國家,肺結核是HIV感染者最容易染上的疾病,也是愛滋病患者的主要的死因。 皰疹病毒感染:這種病毒是透過體液傳染的,包括口水、血液、尿液、精液和母乳。健康的免疫系統能夠抑制此病毒,但此病毒會潛伏在體內,一旦免疫功能減弱,病毒就會再度活化,導致眼睛、消化道、肺部或其他器官遭受侵害。 念珠菌感染:這也是常見的HIV併發症,會導致發炎反應,並使口腔、舌頭、食道或陰道的黏膜形成一層厚厚的小白點。 隱球菌腦膜炎: 這是種常見的HIV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由土壤中的真菌所引起,會讓大腦和脊髓周邊的薄膜和體液產生發炎反應。 弓蟲症:這是一種致命的感染病,主要由寄生在貓身上的弓蟲所傳播,受感染的貓會透過糞便把寄生蟲散播到其他動物或人身上。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通常寄生於動物身上,人類可藉由攝取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感染。寄生蟲會在患者的腸道和膽管生長,導致嚴重的慢性的腹瀉。 其他:HIV感染變成愛滋病後,除了上述感染,患者也很可能罹癌,或引發其他神經、腎臟問題。

IFrame

hiv 預防方式 
正確的保險套可大幅降低感染HIV的機率,但亦非天衣無縫。 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暴露於感染風險後(如發生危險性行為、針扎或其他血液體液交換接觸),72小時內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每次療程28天)可有效降低愛滋病毒感染機率。治療作為預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已感染者服用愛滋病藥物對預防傳播的效果極佳,血清相異伴侶中之血清陽性一方可經由穩定服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陰性之一方。 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於暴露愛滋病毒之風險行為前使用抗愛滋病毒藥物也可大幅減少服用期間的感染機率。目前針對PrEP的藥物,僅有舒發泰一款,分為每日服用(daily)或有可能感染前先服用(event-driven)。針對愛滋病毒血清相異伴侶而言,陰性之一方若每日服用,其避免感染愛滋病毒的效果可達100%。愛滋病檢查也是個方法。
1.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
2.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3.長庚醫院
4.桃園醫院匿名篩檢系統 -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5.民生醫事檢驗所

(來源:WIKIPEDIA, THE NRES LENS, KKNEWS)

細菌導致暈眩、耳鳴?

細菌導致暈眩耳鳴
the-new-york-public-library-rfnf3pSBr3k-unsplash.jpg
暈眩原因
1.一般感冒後耳悶暈眩 急性中耳炎作怪:最常見的原因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急性中耳炎暈眩症候群,起因於感冒時,鼻咽部位發炎腫脹,耳咽管開口阻塞,中耳腔黏液無法排出,細菌孳生,續發急性中耳炎。如果中耳發炎不嚴重時,耳朵不見得會痛,人也不見得會發燒,但或多或少會有傳導性聽力障礙,聽不清楚。一旦突然吹到冷風,或環境溫差驟變,發炎的中耳腔內有黏液阻隔,內耳對於冰冷的感受比健側耳微弱,雙耳對於溫度的感應出現差異,會直接影響到兩側內耳半規管內淋巴液的流動速度,故此病比較常見於急性單側中耳炎患者,鮮少發生在兩側急性中耳炎患者。標準治療使用抗生素及副腎皮質素,消除中耳腔黏膜的腫脹發炎,也清除細菌感染,治療期間會建議患者多喝水,降低黏液的黏滯度,加速它順著耳咽管排出或是被黏膜所吸收。治療發炎 清除細菌感染再不行,就只能施行耳膜切開術,或放置中耳通氣管,直接把黏液引流出來,並改善中耳通氣。倘若一感冒就會暈眩發作,先別盲服止暈藥物,宜先正確就醫。
2.反覆頭暈發作 原來是腦袋裡有「洞」:這種「窗型小孔」其實一種先天胚胎發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最常見於基底動脈,戲謔地說是腦袋裡有「洞」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
3.東西會旋轉 幼童耳石脫位搞鬼:會造成幼兒內耳不平衡的疾病並不多,最常見的首推良性復發性暈眩症,會呈現週期性的發作,在幼兒過度疲憊或是改變作息時誘發,合併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是凡事提不起勁的現象,會持續數小時到數日,影響日常活動與課業學習,患者往往會有偏頭痛的家族遺傳,在長大後會轉變成偏頭痛。
4.70歲嬤如廁暈眩 耳石脫落作祟:半夜起床如廁時所發生的暈眩症,大多跟基底動脈(位於顱底,負責供血給腦幹的動脈)缺血有關,起因於突然起身時的姿態性低血壓;如果缺血擴及內耳,不僅會引起耳鳴及聽障,還會使內耳橢圓囊內掌管平衡的耳石鬆脫,隨著內耳淋巴液的迴流,沉積在某一條半規管內;爾後,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易位的耳石就會因重力因素及慣性作用,帶動該條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造成眩暈,很像是梅尼爾氏症。

5.梅尼爾氏病發作 天旋地轉:「梅尼爾氏病後管耳石沉積症」,這是一種「複雜暈眩」,起因於梅尼爾氏病發作時,內耳的耳蝸、前庭(橢圓囊及球囊)及半規管同時發生了水腫,當水腫太過嚴重時,影響到橢圓囊內的耳石器,造成耳石鬆脫,接著鬆脫的耳石就會順著內耳淋巴液的迴流,沉積於某一條半規管內,造成患者在持續性的暈眩及耳鳴發作過後,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時,就會感到短暫的天旋地轉,時間大約數秒到數分鐘不等。
6.雙側全耳石脫位症 躺平轉頭就暈眩雙側全耳石脫位症導因於頭部外傷、內耳缺血或其他電生理原因(例如癲癇),使耳石顆粒從橢圓囊脫落,掉到半規管內。在頭部轉動或姿態變換時,耳石顆粒隨著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移動;當姿勢改變停止時,耳石顆粒因慣性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刺激半規管壺腹的頂帽(平衡覺感知器),誘發眼震。
7.遊樂園的夢靨-雲霄飛車後眩暈眩
醫師問診後發現,只要請患者平躺時轉頭,或是頭快速向兩側後仰時,均會誘發出眼振和暈眩,顯然是兩側內耳的半規管內均充滿了脫位的耳石,這樣的症狀正是最嚴重的耳石脫位症型態。經過反覆多次進行不同方向的耳石復位術後,病症最終緩解消失了。

預防、緩解 暈眩 的方式
當病症在平日發作時,往往會伴隨著工作持續一整天,直到下班後才會緩解,但隔天回到工作崗位後,一樣的病症又開始,輕者反覆兩、三日,重者會達數週或數月,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家庭生活或人際關係。由於腦幹中風或出血在發作初期與此病很類似,患者千萬不要亂服止暈或止痛藥而不就醫。建議患者平日適度運動,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步行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不僅可以預防病症發作,也可紓解壓力與維持健康,否則就得在發作前,口服預防性藥物,例如乙型腎上腺素源性受器,或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患者最好能有規則的作息,即便是假日,也要按平日習慣在固定時間入睡和起床,千萬別前一天熬夜玩樂、隔日睡懶覺,這樣做,可以避免病症在假日時發作。不僅如此,患者也不能過量飲用咖啡或茶,以免誘使病症發作。

細菌導致暈眩耳鳴
頭暈(dizziness)一詞的定義較含糊不清,因為頭暈可能是眩暈、暈厥前期 、重心平衡障礙 [2][3] 或一種不明確的「感覺」,比如說「就覺得東西要旋轉了」或「六神無主、靈魂出竅、魂不守舍、腦筋遲鈍、或傻氣的感覺」。 [i][4]所以本條目的目的在於深入頗析「頭暈」並附上英文註解協助讀者釐清。 每個人都會有頭暈的時候,例如:圓圈活動——原地自轉、在圓形場地玩捉迷藏等等。 眩暈是一種旋轉的感覺;或是一種周遭的一切都在繞著自身旋轉的感覺。 很多人都覺得眩暈是非常擾人的。眩暈常伴隨著噁心與嘔吐。大約25%的頭暈屬於眩暈。[5] 重心不穩是一種失去平衡的感覺,常常被形容為「往某個方向傾倒」。這種類型的頭暈較少伴隨著噁心或嘔吐。 不明的頭暈常常是起因於精神/心理因素。有時則是起因於過度換氣。[4] 中風大概佔所有單純因為頭暈而送到急診室的患者中的0.7%。 [ii][5]很多疾病都會使一個人頭暈。事實上,頭暈可能是很多嚴重問題的前兆,例如:腦震盪或腦出血、癲癇和癲癇發作、身體抽蓄、中風、腦膜炎、腦炎(又名大腦腫脹)。 然而這些成因大概可歸納為四大類(%百分比):[7] 外周前庭功能障礙 = 10% 中樞神經損傷 = 5 % 精神/心理疾患 = 5 % 昏昏欲墜、重心不穩 = 5% 不明原因(病因未定)的頭暈 = 5 % 宿醉 Hangover = 70%

(Ref: 維基百科、暈眩相關新聞)

長期暈眩該怎麼治?

長期暈眩該怎麼治?
the-new-york-public-library-rfnf3pSBr3k-unsplash.jpg
暈眩原因
1.一般感冒後耳悶暈眩 急性中耳炎作怪:最常見的原因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急性中耳炎暈眩症候群,起因於感冒時,鼻咽部位發炎腫脹,耳咽管開口阻塞,中耳腔黏液無法排出,細菌孳生,續發急性中耳炎。如果中耳發炎不嚴重時,耳朵不見得會痛,人也不見得會發燒,但或多或少會有傳導性聽力障礙,聽不清楚。一旦突然吹到冷風,或環境溫差驟變,發炎的中耳腔內有黏液阻隔,內耳對於冰冷的感受比健側耳微弱,雙耳對於溫度的感應出現差異,會直接影響到兩側內耳半規管內淋巴液的流動速度,故此病比較常見於急性單側中耳炎患者,鮮少發生在兩側急性中耳炎患者。標準治療使用抗生素及副腎皮質素,消除中耳腔黏膜的腫脹發炎,也清除細菌感染,治療期間會建議患者多喝水,降低黏液的黏滯度,加速它順著耳咽管排出或是被黏膜所吸收。治療發炎 清除細菌感染再不行,就只能施行耳膜切開術,或放置中耳通氣管,直接把黏液引流出來,並改善中耳通氣。倘若一感冒就會暈眩發作,先別盲服止暈藥物,宜先正確就醫。
2.反覆頭暈發作 原來是腦袋裡有「洞」:這種「窗型小孔」其實一種先天胚胎發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最常見於基底動脈,戲謔地說是腦袋裡有「洞」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
3.東西會旋轉 幼童耳石脫位搞鬼:會造成幼兒內耳不平衡的疾病並不多,最常見的首推良性復發性暈眩症,會呈現週期性的發作,在幼兒過度疲憊或是改變作息時誘發,合併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是凡事提不起勁的現象,會持續數小時到數日,影響日常活動與課業學習,患者往往會有偏頭痛的家族遺傳,在長大後會轉變成偏頭痛。
4.70歲嬤如廁暈眩 耳石脫落作祟:半夜起床如廁時所發生的暈眩症,大多跟基底動脈(位於顱底,負責供血給腦幹的動脈)缺血有關,起因於突然起身時的姿態性低血壓;如果缺血擴及內耳,不僅會引起耳鳴及聽障,還會使內耳橢圓囊內掌管平衡的耳石鬆脫,隨著內耳淋巴液的迴流,沉積在某一條半規管內;爾後,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易位的耳石就會因重力因素及慣性作用,帶動該條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造成眩暈,很像是梅尼爾氏症。

5.梅尼爾氏病發作 天旋地轉:「梅尼爾氏病後管耳石沉積症」,這是一種「複雜暈眩」,起因於梅尼爾氏病發作時,內耳的耳蝸、前庭(橢圓囊及球囊)及半規管同時發生了水腫,當水腫太過嚴重時,影響到橢圓囊內的耳石器,造成耳石鬆脫,接著鬆脫的耳石就會順著內耳淋巴液的迴流,沉積於某一條半規管內,造成患者在持續性的暈眩及耳鳴發作過後,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時,就會感到短暫的天旋地轉,時間大約數秒到數分鐘不等。
6.雙側全耳石脫位症 躺平轉頭就暈眩雙側全耳石脫位症導因於頭部外傷、內耳缺血或其他電生理原因(例如癲癇),使耳石顆粒從橢圓囊脫落,掉到半規管內。在頭部轉動或姿態變換時,耳石顆粒隨著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移動;當姿勢改變停止時,耳石顆粒因慣性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刺激半規管壺腹的頂帽(平衡覺感知器),誘發眼震。
7.遊樂園的夢靨-雲霄飛車後眩暈眩
醫師問診後發現,只要請患者平躺時轉頭,或是頭快速向兩側後仰時,均會誘發出眼振和暈眩,顯然是兩側內耳的半規管內均充滿了脫位的耳石,這樣的症狀正是最嚴重的耳石脫位症型態。經過反覆多次進行不同方向的耳石復位術後,病症最終緩解消失了。

預防、緩解 暈眩 的方式
當病症在平日發作時,往往會伴隨著工作持續一整天,直到下班後才會緩解,但隔天回到工作崗位後,一樣的病症又開始,輕者反覆兩、三日,重者會達數週或數月,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家庭生活或人際關係。由於腦幹中風或出血在發作初期與此病很類似,患者千萬不要亂服止暈或止痛藥而不就醫。建議患者平日適度運動,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步行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不僅可以預防病症發作,也可紓解壓力與維持健康,否則就得在發作前,口服預防性藥物,例如乙型腎上腺素源性受器,或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患者最好能有規則的作息,即便是假日,也要按平日習慣在固定時間入睡和起床,千萬別前一天熬夜玩樂、隔日睡懶覺,這樣做,可以避免病症在假日時發作。不僅如此,患者也不能過量飲用咖啡或茶,以免誘使病症發作。


長期暈眩耳鳴,治得好嗎? 
頭暈(dizziness)一詞的定義較含糊不清,因為頭暈可能是眩暈、暈厥前期 、重心平衡障礙 [2][3] 或一種不明確的「感覺」,比如說「就覺得東西要旋轉了」或「六神無主、靈魂出竅、魂不守舍、腦筋遲鈍、或傻氣的感覺」。 [i][4]所以本條目的目的在於深入頗析「頭暈」並附上英文註解協助讀者釐清。 每個人都會有頭暈的時候,例如:圓圈活動——原地自轉、在圓形場地玩捉迷藏等等。 眩暈是一種旋轉的感覺;或是一種周遭的一切都在繞著自身旋轉的感覺。 很多人都覺得眩暈是非常擾人的。眩暈常伴隨著噁心與嘔吐。大約25%的頭暈屬於眩暈。[5] 重心不穩是一種失去平衡的感覺,常常被形容為「往某個方向傾倒」。這種類型的頭暈較少伴隨著噁心或嘔吐。 不明的頭暈常常是起因於精神/心理因素。有時則是起因於過度換氣。[4] 中風大概佔所有單純因為頭暈而送到急診室的患者中的0.7%。 [ii][5]很多疾病都會使一個人頭暈。事實上,頭暈可能是很多嚴重問題的前兆,例如:腦震盪或腦出血、癲癇和癲癇發作、身體抽蓄、中風、腦膜炎、腦炎(又名大腦腫脹)。 然而這些成因大概可歸納為四大類(%百分比):[7] 外周前庭功能障礙 = 10% 中樞神經損傷 = 5 % 精神/心理疾患 = 5 % 昏昏欲墜、重心不穩 = 5% 不明原因(病因未定)的頭暈 = 5 % 宿醉 Hangover = 70%

(Ref: 維基百科、暈眩相關新聞)

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愛滋病檢查 藝人為什麼不去中國檢查?

愛滋病檢查 藝人為什麼不去中國檢查?
priscilla-du-preez-9e4n5-xvvbg-unsplash.jpg
hiv 、 愛滋簡介
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一種病毒,中文稱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愛滋病毒有三大傳染途徑:
  1. 性行為傳染:與感染愛滋病毒感染者發生口腔、肛門、陰道等方式之性交或其他體液交換時,均有受感染的可能。
  2. 血液傳染:
    (1)輸進或接觸被愛滋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製劑。
    (2)與感染愛滋病毒之靜脈藥癮者共用注射針頭、針筒。
    (3)接受愛滋病毒感染者之器官移植。
  3. 母子垂直感染:嬰兒也會由其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在妊娠期、生產期、或因授乳而得到愛滋病毒。
愛滋病毒進到人體內後,會經由血液帶至全身,並破壞人類免疫系統中具有CD4模組的免疫細胞(簡稱CD4細胞)。當愛滋病毒病毒進入CD4細胞後,會進行複製,並破壞CD4細胞。當血液中的病毒數量越來越多時,CD4細胞的數量則會逐漸減少,造成身體免疫力的下降。當體內專職抵禦感染的CD4細胞數量因HIV病毒而降低至小於200 cells/mm3時,便到達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狀態,也就是一般所說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此外,當愛滋病毒感染者產生特定的疾病,也就是因免疫系統能力下降而發生伺機性感染(因免疫力減弱,而有"機會"發生感染)時,亦稱為AIDS。
愛滋病檢查 藝人為什麼不去中國檢查?
一、匿名篩檢是準確、注重隱私且免費的,定期做匿名篩檢,面對自己,就是愛自己。 二、若對自己本身健康狀況不明瞭者,可預約至醫院做匿名篩檢諮詢,同時至匿名諮詢網進行風險評估(http://hiva.cdc.gov.tw/);各匿名篩檢點服務地點名單請參考下方附件。 三、另外,除匿名篩檢點外,亦可參考在家愛滋自我篩檢(https://hiva.cdc.gov.tw/oraltest/)取得篩檢服務。 四、愛滋病毒篩檢對象及頻率: 有性行為者,建議至少進行1次篩檢。 有無套性行為者,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篩檢。 若有感染風險行為(如與人共用針具、多重性伴侶、合併使用成癮性藥物、感染性病等),則建議每3至6個月篩檢1次。 五、全台匿名篩檢醫院分布:
英國公共衛生部日前公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間,15至24歲的年輕族群,有14.4萬人被診斷性傳染病,平均4分鐘就有一個年輕人確診為衣原體感染或淋病;美國也有同樣的情況,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截至2017年止,美國人罹患性傳染病的比例是「全球最高」,而且染病比例連續4年呈現成長狀態。在台灣,性病傳播也是值得正視的議題,根據我國疾病管制署統計,2017年病例數最多的前5大法定傳染病分別是梅毒、結核病、淋病、HIV感染(含母子垂直感染疑似個案)、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其中,性病囊括4項。近年來,透過疾管署各項防疫措施,愛滋感染情形已獲控制,新增感染人數已下降,但梅毒、淋病還是呈現上升趨勢。梅毒是古老的性傳染疾病,至今仍在全世界盛行。國內2015年梅毒通報病例數為7,471人;2016年增加至8,725人。梅毒好發年齡為25~39歲,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約4:1。淋病感染也有攀升的趨勢,過去20年來,全球流行率有上升之情形,台灣亦然,國內2015年淋病通報病例數為3,587人;2016年則為4,469人;好發年齡為25~39歲,男女比約13:1。梅毒與淋病除了感染人數增加,還有「抗藥性」的問題,也就是第一線抗生素失效必須用到第二線、第三線,讓治療變得更為棘手。肺結核:在資源不足的國家,肺結核是HIV感染者最容易染上的疾病,也是愛滋病患者的主要的死因。 皰疹病毒感染:這種病毒是透過體液傳染的,包括口水、血液、尿液、精液和母乳。健康的免疫系統能夠抑制此病毒,但此病毒會潛伏在體內,一旦免疫功能減弱,病毒就會再度活化,導致眼睛、消化道、肺部或其他器官遭受侵害。 念珠菌感染:這也是常見的HIV併發症,會導致發炎反應,並使口腔、舌頭、食道或陰道的黏膜形成一層厚厚的小白點。 隱球菌腦膜炎: 這是種常見的HIV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由土壤中的真菌所引起,會讓大腦和脊髓周邊的薄膜和體液產生發炎反應。 弓蟲症:這是一種致命的感染病,主要由寄生在貓身上的弓蟲所傳播,受感染的貓會透過糞便把寄生蟲散播到其他動物或人身上。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通常寄生於動物身上,人類可藉由攝取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感染。寄生蟲會在患者的腸道和膽管生長,導致嚴重的慢性的腹瀉。 其他:HIV感染變成愛滋病後,除了上述感染,患者也很可能罹癌,或引發其他神經、腎臟問題。

IFrame

hiv 預防方式 
正確的保險套可大幅降低感染HIV的機率,但亦非天衣無縫。 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暴露於感染風險後(如發生危險性行為、針扎或其他血液體液交換接觸),72小時內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每次療程28天)可有效降低愛滋病毒感染機率。治療作為預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已感染者服用愛滋病藥物對預防傳播的效果極佳,血清相異伴侶中之血清陽性一方可經由穩定服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陰性之一方。 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於暴露愛滋病毒之風險行為前使用抗愛滋病毒藥物也可大幅減少服用期間的感染機率。目前針對PrEP的藥物,僅有舒發泰一款,分為每日服用(daily)或有可能感染前先服用(event-driven)。針對愛滋病毒血清相異伴侶而言,陰性之一方若每日服用,其避免感染愛滋病毒的效果可達100%。愛滋病檢查也是個方法。
1.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
2.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3.長庚醫院
4.桃園醫院匿名篩檢系統 -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5.民生醫事檢驗所

(來源:WIKIPEDIA, THE NRES LENS, KKNEWS)

過年大魚大肉會導致暈眩、耳鳴?

過年大魚大肉會導致暈眩耳鳴
the-new-york-public-library-rfnf3pSBr3k-unsplash.jpg
暈眩原因
1.一般感冒後耳悶暈眩 急性中耳炎作怪:最常見的原因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急性中耳炎暈眩症候群,起因於感冒時,鼻咽部位發炎腫脹,耳咽管開口阻塞,中耳腔黏液無法排出,細菌孳生,續發急性中耳炎。如果中耳發炎不嚴重時,耳朵不見得會痛,人也不見得會發燒,但或多或少會有傳導性聽力障礙,聽不清楚。一旦突然吹到冷風,或環境溫差驟變,發炎的中耳腔內有黏液阻隔,內耳對於冰冷的感受比健側耳微弱,雙耳對於溫度的感應出現差異,會直接影響到兩側內耳半規管內淋巴液的流動速度,故此病比較常見於急性單側中耳炎患者,鮮少發生在兩側急性中耳炎患者。標準治療使用抗生素及副腎皮質素,消除中耳腔黏膜的腫脹發炎,也清除細菌感染,治療期間會建議患者多喝水,降低黏液的黏滯度,加速它順著耳咽管排出或是被黏膜所吸收。治療發炎 清除細菌感染再不行,就只能施行耳膜切開術,或放置中耳通氣管,直接把黏液引流出來,並改善中耳通氣。倘若一感冒就會暈眩發作,先別盲服止暈藥物,宜先正確就醫。
2.反覆頭暈發作 原來是腦袋裡有「洞」:這種「窗型小孔」其實一種先天胚胎發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最常見於基底動脈,戲謔地說是腦袋裡有「洞」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
3.東西會旋轉 幼童耳石脫位搞鬼:會造成幼兒內耳不平衡的疾病並不多,最常見的首推良性復發性暈眩症,會呈現週期性的發作,在幼兒過度疲憊或是改變作息時誘發,合併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是凡事提不起勁的現象,會持續數小時到數日,影響日常活動與課業學習,患者往往會有偏頭痛的家族遺傳,在長大後會轉變成偏頭痛。
4.70歲嬤如廁暈眩 耳石脫落作祟:半夜起床如廁時所發生的暈眩症,大多跟基底動脈(位於顱底,負責供血給腦幹的動脈)缺血有關,起因於突然起身時的姿態性低血壓;如果缺血擴及內耳,不僅會引起耳鳴及聽障,還會使內耳橢圓囊內掌管平衡的耳石鬆脫,隨著內耳淋巴液的迴流,沉積在某一條半規管內;爾後,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易位的耳石就會因重力因素及慣性作用,帶動該條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造成眩暈,很像是梅尼爾氏症。

5.梅尼爾氏病發作 天旋地轉:「梅尼爾氏病後管耳石沉積症」,這是一種「複雜暈眩」,起因於梅尼爾氏病發作時,內耳的耳蝸、前庭(橢圓囊及球囊)及半規管同時發生了水腫,當水腫太過嚴重時,影響到橢圓囊內的耳石器,造成耳石鬆脫,接著鬆脫的耳石就會順著內耳淋巴液的迴流,沉積於某一條半規管內,造成患者在持續性的暈眩及耳鳴發作過後,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時,就會感到短暫的天旋地轉,時間大約數秒到數分鐘不等。
6.雙側全耳石脫位症 躺平轉頭就暈眩雙側全耳石脫位症導因於頭部外傷、內耳缺血或其他電生理原因(例如癲癇),使耳石顆粒從橢圓囊脫落,掉到半規管內。在頭部轉動或姿態變換時,耳石顆粒隨著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移動;當姿勢改變停止時,耳石顆粒因慣性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刺激半規管壺腹的頂帽(平衡覺感知器),誘發眼震。
7.遊樂園的夢靨-雲霄飛車後眩暈眩
醫師問診後發現,只要請患者平躺時轉頭,或是頭快速向兩側後仰時,均會誘發出眼振和暈眩,顯然是兩側內耳的半規管內均充滿了脫位的耳石,這樣的症狀正是最嚴重的耳石脫位症型態。經過反覆多次進行不同方向的耳石復位術後,病症最終緩解消失了。

預防、緩解 暈眩 的方式
當病症在平日發作時,往往會伴隨著工作持續一整天,直到下班後才會緩解,但隔天回到工作崗位後,一樣的病症又開始,輕者反覆兩、三日,重者會達數週或數月,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家庭生活或人際關係。由於腦幹中風或出血在發作初期與此病很類似,患者千萬不要亂服止暈或止痛藥而不就醫。建議患者平日適度運動,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步行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不僅可以預防病症發作,也可紓解壓力與維持健康,否則就得在發作前,口服預防性藥物,例如乙型腎上腺素源性受器,或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患者最好能有規則的作息,即便是假日,也要按平日習慣在固定時間入睡和起床,千萬別前一天熬夜玩樂、隔日睡懶覺,這樣做,可以避免病症在假日時發作。不僅如此,患者也不能過量飲用咖啡或茶,以免誘使病症發作。

過年大魚大肉會導致暈眩耳鳴
頭暈(dizziness)一詞的定義較含糊不清,因為頭暈可能是眩暈、暈厥前期 、重心平衡障礙 [2][3] 或一種不明確的「感覺」,比如說「就覺得東西要旋轉了」或「六神無主、靈魂出竅、魂不守舍、腦筋遲鈍、或傻氣的感覺」。 [i][4]所以本條目的目的在於深入頗析「頭暈」並附上英文註解協助讀者釐清。 每個人都會有頭暈的時候,例如:圓圈活動——原地自轉、在圓形場地玩捉迷藏等等。 眩暈是一種旋轉的感覺;或是一種周遭的一切都在繞著自身旋轉的感覺。 很多人都覺得眩暈是非常擾人的。眩暈常伴隨著噁心與嘔吐。大約25%的頭暈屬於眩暈。[5] 重心不穩是一種失去平衡的感覺,常常被形容為「往某個方向傾倒」。這種類型的頭暈較少伴隨著噁心或嘔吐。 不明的頭暈常常是起因於精神/心理因素。有時則是起因於過度換氣。[4] 中風大概佔所有單純因為頭暈而送到急診室的患者中的0.7%。 [ii][5]很多疾病都會使一個人頭暈。事實上,頭暈可能是很多嚴重問題的前兆,例如:腦震盪或腦出血、癲癇和癲癇發作、身體抽蓄、中風、腦膜炎、腦炎(又名大腦腫脹)。 然而這些成因大概可歸納為四大類(%百分比):[7] 外周前庭功能障礙 = 10% 中樞神經損傷 = 5 % 精神/心理疾患 = 5 % 昏昏欲墜、重心不穩 = 5% 不明原因(病因未定)的頭暈 = 5 % 宿醉 Hangover = 70%

(Ref: 維基百科、暈眩相關新聞)

暈眩從飲食改善

暈眩從飲食改善
the-new-york-public-library-rfnf3pSBr3k-unsplash.jpg
暈眩原因
1.感冒後耳悶暈眩 急性中耳炎作怪:最常見的原因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急性中耳炎暈眩症候群,起因於感冒時,鼻咽部位發炎腫脹,耳咽管開口阻塞,中耳腔黏液無法排出,細菌孳生,續發急性中耳炎。如果中耳發炎不嚴重時,耳朵不見得會痛,人也不見得會發燒,但或多或少會有傳導性聽力障礙,聽不清楚。一旦突然吹到冷風,或環境溫差驟變,發炎的中耳腔內有黏液阻隔,內耳對於冰冷的感受比健側耳微弱,雙耳對於溫度的感應出現差異,會直接影響到兩側內耳半規管內淋巴液的流動速度,故此病比較常見於急性單側中耳炎患者,鮮少發生在兩側急性中耳炎患者。標準治療使用抗生素及副腎皮質素,消除中耳腔黏膜的腫脹發炎,也清除細菌感染,治療期間會建議患者多喝水,降低黏液的黏滯度,加速它順著耳咽管排出或是被黏膜所吸收。治療發炎 清除細菌感染再不行,就只能施行耳膜切開術,或放置中耳通氣管,直接把黏液引流出來,並改善中耳通氣。倘若一感冒就會暈眩發作,先別盲服止暈藥物,宜先正確就醫。
2.反覆頭暈發作 原來是腦袋裡有「洞」:這種「窗型小孔」其實一種先天胚胎發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最常見於基底動脈,戲謔地說是腦袋裡有「洞」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
3.東西會旋轉 幼童耳石脫位搞鬼:會造成幼兒內耳不平衡的疾病並不多,最常見的首推良性復發性暈眩症,會呈現週期性的發作,在幼兒過度疲憊或是改變作息時誘發,合併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是凡事提不起勁的現象,會持續數小時到數日,影響日常活動與課業學習,患者往往會有偏頭痛的家族遺傳,在長大後會轉變成偏頭痛。
4.70歲嬤如廁暈眩 耳石脫落作祟:半夜起床如廁時所發生的暈眩症,大多跟基底動脈(位於顱底,負責供血給腦幹的動脈)缺血有關,起因於突然起身時的姿態性低血壓;如果缺血擴及內耳,不僅會引起耳鳴及聽障,還會使內耳橢圓囊內掌管平衡的耳石鬆脫,隨著內耳淋巴液的迴流,沉積在某一條半規管內;爾後,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易位的耳石就會因重力因素及慣性作用,帶動該條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造成眩暈,很像是梅尼爾氏症。

5.梅尼爾氏病發作 天旋地轉:「梅尼爾氏病後管耳石沉積症」,這是一種「複雜暈眩」,起因於梅尼爾氏病發作時,內耳的耳蝸、前庭(橢圓囊及球囊)及半規管同時發生了水腫,當水腫太過嚴重時,影響到橢圓囊內的耳石器,造成耳石鬆脫,接著鬆脫的耳石就會順著內耳淋巴液的迴流,沉積於某一條半規管內,造成患者在持續性的暈眩及耳鳴發作過後,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時,就會感到短暫的天旋地轉,時間大約數秒到數分鐘不等。
6.雙側全耳石脫位症 躺平轉頭就暈眩雙側全耳石脫位症導因於頭部外傷、內耳缺血或其他電生理原因(例如癲癇),使耳石顆粒從橢圓囊脫落,掉到半規管內。在頭部轉動或姿態變換時,耳石顆粒隨著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移動;當姿勢改變停止時,耳石顆粒因慣性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刺激半規管壺腹的頂帽(平衡覺感知器),誘發眼震。
7.遊樂園的夢靨-雲霄飛車後眩暈眩
醫師問診後發現,只要請患者平躺時轉頭,或是頭快速向兩側後仰時,均會誘發出眼振和暈眩,顯然是兩側內耳的半規管內均充滿了脫位的耳石,這樣的症狀正是最嚴重的耳石脫位症型態。經過反覆多次進行不同方向的耳石復位術後,病症最終緩解消失了。
1488008945-3503615040_n[1].jpg
預防、緩解 暈眩 的方式
當病症在平日發作時,往往會伴隨著工作持續一整天,直到下班後才會緩解,但隔天回到工作崗位後,一樣的病症又開始,輕者反覆兩、三日,重者會達數週或數月,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家庭生活或人際關係。由於腦幹中風或出血在發作初期與此病很類似,患者千萬不要亂服止暈或止痛藥而不就醫。建議患者平日適度運動,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步行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不僅可以預防病症發作,也可紓解壓力與維持健康,否則就得在發作前,口服預防性藥物,例如乙型腎上腺素源性受器,或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患者最好能有規則的作息,即便是假日,也要按平日習慣在固定時間入睡和起床,千萬別前一天熬夜玩樂、隔日睡懶覺,這樣做,可以避免病症在假日時發作。不僅如此,患者也不能過量飲用咖啡或茶,以免誘使病症發作。


暈眩從飲食改善
頭暈(dizziness)一詞的定義較含糊不清,因為頭暈可能是眩暈、暈厥前期 、重心平衡障礙 [2][3] 或一種不明確的「感覺」,比如說「就覺得東西要旋轉了」或「六神無主、靈魂出竅、魂不守舍、腦筋遲鈍、或傻氣的感覺」。 [i][4]所以本條目的目的在於深入頗析「頭暈」並附上英文註解協助讀者釐清。 每個人都會有頭暈的時候,例如:圓圈活動——原地自轉、在圓形場地玩捉迷藏等等。 眩暈是一種旋轉的感覺;或是一種周遭的一切都在繞著自身旋轉的感覺。 很多人都覺得眩暈是非常擾人的。眩暈常伴隨著噁心與嘔吐。大約25%的頭暈屬於眩暈。[5] 重心不穩是一種失去平衡的感覺,常常被形容為「往某個方向傾倒」。這種類型的頭暈較少伴隨著噁心或嘔吐。 不明的頭暈常常是起因於精神/心理因素。有時則是起因於過度換氣。[4] 中風大概佔所有單純因為頭暈而送到急診室的患者中的0.7%。 [ii][5]很多疾病都會使一個人頭暈。事實上,頭暈可能是很多嚴重問題的前兆,例如:腦震盪或腦出血、癲癇和癲癇發作、身體抽蓄、中風、腦膜炎、腦炎(又名大腦腫脹)。 然而這些成因大概可歸納為四大類(%百分比):[7] 外周前庭功能障礙 = 10% 中樞神經損傷 = 5 % 精神/心理疾患 = 5 % 昏昏欲墜、重心不穩 = 5% 不明原因(病因未定)的頭暈 = 5 % 宿醉 Hangover = 70%

(Ref: 維基百科、暈眩相關新聞)

hpv 檢查,WHO建議

hpv 檢查,WHO建議
hpv 檢查以人類乳突病毒(HPV)為例,它的型別高達200多種,hpv 檢查可引發菜花及子宮頸癌,劉瑞德醫師表示,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感染菜花,hpv 檢查寶寶自然產時,容易因穿越陰道而遭受人類乳突病毒感染,hpv 檢查恐造成呼吸困難,嚴重還會死亡。此外,近期一篇研究發現,HPV病毒在懷孕期間還可能會感染胎盤,易致妊娠毒血症及絨毛膜羊膜炎,hpv 檢查造成早產或甚至流產。
hpv 檢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可以負擔得起相關預防措施的國家,hpv 檢查人類乳突狀病毒疫苗應該被作為例行性疫苗注射。根據年齡的不同,疫苗需要兩劑或三劑的注射量。一般建議,hpv 檢查九到十三歲的女孩應該接受注射疫苗。疫苗至少可以提供八年左右的保護。即便在接種疫苗後,子宮頸篩檢仍應持續。大規模接種疫苗對於沒有接種疫苗者也能有一定的好處。但對已經感染的人,則沒有幫助。
ani-kolleshi-7jjnJ-QA9fY-unsplash.jpg
hpv 檢查世界衛生組織在2017年流行病紀錄周報中提出,子宮頸癌病毒疫苗非常安全。百分之八十的人在注射部位會感到疼痛。紅腫與發燒都有可能發生。疫苗與吉巴氏綜合症目前沒有關聯。
hpv 檢查第一隻人類乳突狀病毒疫苗在2006年問世。2014年時,已經有五十八個國家將其編列為女孩的例行疫苗。人類乳突狀病毒疫苗列在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中。2014年,一劑藥物批發價47美金。在美國則超過200美金。在開發中國家,接種疫苗似乎較符合成本效益。
1.針對30歲以上的婦女,hpv 檢查人類乳突狀病毒的檢測準確性與子宮頸抹片有同等準確效益hpv 檢查
2.對抹片報告為難以判讀、hpv 檢查發炎現象或抹片異常的診斷,hpv 檢查可以提高正確率與降低偽陰性, hpv 檢查如病毒檢查結果為陽性, 則須做陰道鏡切片或進一步的圓錐切片。
3.對做過圓錐切片的病人,可以運用人類乳突病毒的檢測作為復發的預測指標、或作為切 除是否完整的生化指標。
1.jpg
4.針對做過放射線治療的病患因抹片判讀常受到放射線影響而不容易判讀導致許\\\多的 偽陽性與偽陰性因此可以運用人類乳突病毒的檢測作為抹片的生化指標。
高達99.7%的子宮頸癌都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所引起.
原本健康的子宮頸,在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長期感染的情況下,將會導致上皮細胞病變,造成癌前病變,如果一直沒有發現治療,最後將導致子宮頸癌的發生.
哪些人需要接受hpv 檢查

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愛滋病檢查 開工第一件事情

愛滋病檢查 開工第一件事情
priscilla-du-preez-9e4n5-xvvbg-unsplash.jpg
hiv 、 愛滋簡介
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一種病毒,中文稱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愛滋病毒有三大傳染途徑:
  1. 性行為傳染:與感染愛滋病毒感染者發生口腔、肛門、陰道等方式之性交或其他體液交換時,均有受感染的可能。
  2. 血液傳染:
    (1)輸進或接觸被愛滋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製劑。
    (2)與感染愛滋病毒之靜脈藥癮者共用注射針頭、針筒。
    (3)接受愛滋病毒感染者之器官移植。
  3. 母子垂直感染:嬰兒也會由其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在妊娠期、生產期、或因授乳而得到愛滋病毒。
愛滋病毒進到人體內後,會經由血液帶至全身,並破壞人類免疫系統中具有CD4模組的免疫細胞(簡稱CD4細胞)。當愛滋病毒病毒進入CD4細胞後,會進行複製,並破壞CD4細胞。當血液中的病毒數量越來越多時,CD4細胞的數量則會逐漸減少,造成身體免疫力的下降。當體內專職抵禦感染的CD4細胞數量因HIV病毒而降低至小於200 cells/mm3時,便到達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狀態,也就是一般所說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此外,當愛滋病毒感染者產生特定的疾病,也就是因免疫系統能力下降而發生伺機性感染(因免疫力減弱,而有"機會"發生感染)時,亦稱為AIDS。
愛滋病檢查 開工第一件事情
一、匿名篩檢是準確、注重隱私且免費的,定期做匿名篩檢,面對自己,就是愛自己。 二、若對自己本身健康狀況不明瞭者,可預約至醫院做匿名篩檢諮詢,同時至匿名諮詢網進行風險評估(http://hiva.cdc.gov.tw/);各匿名篩檢點服務地點名單請參考下方附件。 三、另外,除匿名篩檢點外,亦可參考在家愛滋自我篩檢(https://hiva.cdc.gov.tw/oraltest/)取得篩檢服務。 四、愛滋病毒篩檢對象及頻率: 有性行為者,建議至少進行1次篩檢。 有無套性行為者,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篩檢。 若有感染風險行為(如與人共用針具、多重性伴侶、合併使用成癮性藥物、感染性病等),則建議每3至6個月篩檢1次。 五、全台匿名篩檢醫院分布:
英國公共衛生部日前公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間,15至24歲的年輕族群,有14.4萬人被診斷性傳染病,平均4分鐘就有一個年輕人確診為衣原體感染或淋病;美國也有同樣的情況,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截至2017年止,美國人罹患性傳染病的比例是「全球最高」,而且染病比例連續4年呈現成長狀態。在台灣,性病傳播也是值得正視的議題,根據我國疾病管制署統計,2017年病例數最多的前5大法定傳染病分別是梅毒、結核病、淋病、HIV感染(含母子垂直感染疑似個案)、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其中,性病囊括4項。近年來,透過疾管署各項防疫措施,愛滋感染情形已獲控制,新增感染人數已下降,但梅毒、淋病還是呈現上升趨勢。梅毒是古老的性傳染疾病,至今仍在全世界盛行。國內2015年梅毒通報病例數為7,471人;2016年增加至8,725人。梅毒好發年齡為25~39歲,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約4:1。淋病感染也有攀升的趨勢,過去20年來,全球流行率有上升之情形,台灣亦然,國內2015年淋病通報病例數為3,587人;2016年則為4,469人;好發年齡為25~39歲,男女比約13:1。梅毒與淋病除了感染人數增加,還有「抗藥性」的問題,也就是第一線抗生素失效必須用到第二線、第三線,讓治療變得更為棘手。肺結核:在資源不足的國家,肺結核是HIV感染者最容易染上的疾病,也是愛滋病患者的主要的死因。 皰疹病毒感染:這種病毒是透過體液傳染的,包括口水、血液、尿液、精液和母乳。健康的免疫系統能夠抑制此病毒,但此病毒會潛伏在體內,一旦免疫功能減弱,病毒就會再度活化,導致眼睛、消化道、肺部或其他器官遭受侵害。 念珠菌感染:這也是常見的HIV併發症,會導致發炎反應,並使口腔、舌頭、食道或陰道的黏膜形成一層厚厚的小白點。 隱球菌腦膜炎: 這是種常見的HIV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由土壤中的真菌所引起,會讓大腦和脊髓周邊的薄膜和體液產生發炎反應。 弓蟲症:這是一種致命的感染病,主要由寄生在貓身上的弓蟲所傳播,受感染的貓會透過糞便把寄生蟲散播到其他動物或人身上。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通常寄生於動物身上,人類可藉由攝取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感染。寄生蟲會在患者的腸道和膽管生長,導致嚴重的慢性的腹瀉。 其他:HIV感染變成愛滋病後,除了上述感染,患者也很可能罹癌,或引發其他神經、腎臟問題。

IFrame

hiv 預防方式 
正確的保險套可大幅降低感染HIV的機率,但亦非天衣無縫。 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暴露於感染風險後(如發生危險性行為、針扎或其他血液體液交換接觸),72小時內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每次療程28天)可有效降低愛滋病毒感染機率。治療作為預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已感染者服用愛滋病藥物對預防傳播的效果極佳,血清相異伴侶中之血清陽性一方可經由穩定服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陰性之一方。 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於暴露愛滋病毒之風險行為前使用抗愛滋病毒藥物也可大幅減少服用期間的感染機率。目前針對PrEP的藥物,僅有舒發泰一款,分為每日服用(daily)或有可能感染前先服用(event-driven)。針對愛滋病毒血清相異伴侶而言,陰性之一方若每日服用,其避免感染愛滋病毒的效果可達100%。愛滋病檢查也是個方法。
1.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
2.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3.長庚醫院
4.桃園醫院匿名篩檢系統 -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5.民生醫事檢驗所

(來源:WIKIPEDIA, THE NRES LENS, KKNEWS)

以為暈眩、耳鳴只是中耳炎?

以為暈眩耳鳴只是中耳炎?
the-new-york-public-library-rfnf3pSBr3k-unsplash.jpg
暈眩原因
1.一般感冒後耳悶暈眩 急性中耳炎作怪:最常見的原因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急性中耳炎暈眩症候群,起因於感冒時,鼻咽部位發炎腫脹,耳咽管開口阻塞,中耳腔黏液無法排出,細菌孳生,續發急性中耳炎。如果中耳發炎不嚴重時,耳朵不見得會痛,人也不見得會發燒,但或多或少會有傳導性聽力障礙,聽不清楚。一旦突然吹到冷風,或環境溫差驟變,發炎的中耳腔內有黏液阻隔,內耳對於冰冷的感受比健側耳微弱,雙耳對於溫度的感應出現差異,會直接影響到兩側內耳半規管內淋巴液的流動速度,故此病比較常見於急性單側中耳炎患者,鮮少發生在兩側急性中耳炎患者。標準治療使用抗生素及副腎皮質素,消除中耳腔黏膜的腫脹發炎,也清除細菌感染,治療期間會建議患者多喝水,降低黏液的黏滯度,加速它順著耳咽管排出或是被黏膜所吸收。治療發炎 清除細菌感染再不行,就只能施行耳膜切開術,或放置中耳通氣管,直接把黏液引流出來,並改善中耳通氣。倘若一感冒就會暈眩發作,先別盲服止暈藥物,宜先正確就醫。
2.反覆頭暈發作 原來是腦袋裡有「洞」:這種「窗型小孔」其實一種先天胚胎發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最常見於基底動脈,戲謔地說是腦袋裡有「洞」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
3.東西會旋轉 幼童耳石脫位搞鬼:會造成幼兒內耳不平衡的疾病並不多,最常見的首推良性復發性暈眩症,會呈現週期性的發作,在幼兒過度疲憊或是改變作息時誘發,合併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是凡事提不起勁的現象,會持續數小時到數日,影響日常活動與課業學習,患者往往會有偏頭痛的家族遺傳,在長大後會轉變成偏頭痛。
4.70歲嬤如廁暈眩 耳石脫落作祟:半夜起床如廁時所發生的暈眩症,大多跟基底動脈(位於顱底,負責供血給腦幹的動脈)缺血有關,起因於突然起身時的姿態性低血壓;如果缺血擴及內耳,不僅會引起耳鳴及聽障,還會使內耳橢圓囊內掌管平衡的耳石鬆脫,隨著內耳淋巴液的迴流,沉積在某一條半規管內;爾後,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易位的耳石就會因重力因素及慣性作用,帶動該條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造成眩暈,很像是梅尼爾氏症。

5.梅尼爾氏病發作 天旋地轉:「梅尼爾氏病後管耳石沉積症」,這是一種「複雜暈眩」,起因於梅尼爾氏病發作時,內耳的耳蝸、前庭(橢圓囊及球囊)及半規管同時發生了水腫,當水腫太過嚴重時,影響到橢圓囊內的耳石器,造成耳石鬆脫,接著鬆脫的耳石就會順著內耳淋巴液的迴流,沉積於某一條半規管內,造成患者在持續性的暈眩及耳鳴發作過後,只要一改變頭部姿勢時,就會感到短暫的天旋地轉,時間大約數秒到數分鐘不等。
6.雙側全耳石脫位症 躺平轉頭就暈眩雙側全耳石脫位症導因於頭部外傷、內耳缺血或其他電生理原因(例如癲癇),使耳石顆粒從橢圓囊脫落,掉到半規管內。在頭部轉動或姿態變換時,耳石顆粒隨著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移動;當姿勢改變停止時,耳石顆粒因慣性作用,持續帶動內淋巴液,刺激半規管壺腹的頂帽(平衡覺感知器),誘發眼震。
7.遊樂園的夢靨-雲霄飛車後眩暈眩
醫師問診後發現,只要請患者平躺時轉頭,或是頭快速向兩側後仰時,均會誘發出眼振和暈眩,顯然是兩側內耳的半規管內均充滿了脫位的耳石,這樣的症狀正是最嚴重的耳石脫位症型態。經過反覆多次進行不同方向的耳石復位術後,病症最終緩解消失了。

預防、緩解 暈眩 的方式
當病症在平日發作時,往往會伴隨著工作持續一整天,直到下班後才會緩解,但隔天回到工作崗位後,一樣的病症又開始,輕者反覆兩、三日,重者會達數週或數月,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家庭生活或人際關係。由於腦幹中風或出血在發作初期與此病很類似,患者千萬不要亂服止暈或止痛藥而不就醫。建議患者平日適度運動,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步行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不僅可以預防病症發作,也可紓解壓力與維持健康,否則就得在發作前,口服預防性藥物,例如乙型腎上腺素源性受器,或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患者最好能有規則的作息,即便是假日,也要按平日習慣在固定時間入睡和起床,千萬別前一天熬夜玩樂、隔日睡懶覺,這樣做,可以避免病症在假日時發作。不僅如此,患者也不能過量飲用咖啡或茶,以免誘使病症發作。

以為暈眩耳鳴只是中耳炎?
頭暈(dizziness)一詞的定義較含糊不清,因為頭暈可能是眩暈、暈厥前期 、重心平衡障礙 [2][3] 或一種不明確的「感覺」,比如說「就覺得東西要旋轉了」或「六神無主、靈魂出竅、魂不守舍、腦筋遲鈍、或傻氣的感覺」。 [i][4]所以本條目的目的在於深入頗析「頭暈」並附上英文註解協助讀者釐清。 每個人都會有頭暈的時候,例如:圓圈活動——原地自轉、在圓形場地玩捉迷藏等等。 眩暈是一種旋轉的感覺;或是一種周遭的一切都在繞著自身旋轉的感覺。 很多人都覺得眩暈是非常擾人的。眩暈常伴隨著噁心與嘔吐。大約25%的頭暈屬於眩暈。[5] 重心不穩是一種失去平衡的感覺,常常被形容為「往某個方向傾倒」。這種類型的頭暈較少伴隨著噁心或嘔吐。 不明的頭暈常常是起因於精神/心理因素。有時則是起因於過度換氣。[4] 中風大概佔所有單純因為頭暈而送到急診室的患者中的0.7%。 [ii][5]很多疾病都會使一個人頭暈。事實上,頭暈可能是很多嚴重問題的前兆,例如:腦震盪或腦出血、癲癇和癲癇發作、身體抽蓄、中風、腦膜炎、腦炎(又名大腦腫脹)。 然而這些成因大概可歸納為四大類(%百分比):[7] 外周前庭功能障礙 = 10% 中樞神經損傷 = 5 % 精神/心理疾患 = 5 % 昏昏欲墜、重心不穩 = 5% 不明原因(病因未定)的頭暈 = 5 % 宿醉 Hangover = 70%

(Ref: 維基百科、暈眩相關新聞)